艺术需要阵地!
对于真正的艺术家而言
绘画不是休闲
它是一种具有“使命感的呐喊”
和对“美好人生”的启迪
--邵戈
邵戈,著名画家,1962年生于北京,满族,别署酣斋。现为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水墨画院院长、广东画院签约画家、政协北京市朝阳区第十三届委员、雅昌集团高级顾问。
从八十年代起便一直在绘画领域深耕,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四十多年历程,尤以“城市垃圾”系列作品著称。相关作品及介绍被写入《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国当代艺术1990-2000》《中国当代艺术30年:1978-2008》等专业论著与高校美术教材。作品曾数十次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展出,并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安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香港现代艺术馆等众多单位或机构收藏。
出版有个人专著与画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o邵戈》(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水墨中国 当代新水墨系列作品---邵戈水墨》(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邵戈书画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邵戈画集 富贵天地》(中国收藏出版社出版)、《二十一世纪中国新水墨艺术家丛书o邵戈卷》(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二十一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丛书o邵戈卷》(线装书局出版)等十余本,并被国家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一、现代水墨篇
范迪安:邵戈的艺术是“现代水墨”蓬勃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他在这些年水墨活动中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认定水墨变革是一种需要为之付出努力的事业,和其他一些画家所付出的公益性劳动一样,他编书出书、办展交流,以思想主义的期冀和热情成为画坛活跃的一员。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范迪安:在整个“现代水墨”还较多地处于表现性描绘的时候,邵戈的“城市垃圾”系列以观念性表现显出了与众不同之处。他的水墨语言所具有强力特征,也让人看到,他的超验性冲动不是与无奈而是与希望联系在一起。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范迪安:许多画家都努力通过水墨语言的实验,使水墨的方式与变革的观念相辅相成。邵戈也是在语言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水墨的现代感觉,他画的“内容”本属精神空间,造型无“法”可依,这就要求他在大量的实践中找到新的表现方式。对黑、白、灰结构的追求,使他获得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水墨感觉。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范迪安:“城市垃圾”系列作品反映了他的文化忧思和批判意识,向人们提示了我们生存的困境,特别是由于他作品结构的紧张感和笔墨语言的独特性,画面显得十分醒目,甚至有一种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李小山:邵戈做为“实验水墨”阵营的主将而名声鹊起,然而我却发现,他并非像有的弄“实验水墨”的画家那样单一。他的传统画作也极其精到、深入和富有趣味。表面地看,邵戈的“实验水墨”与“传统水墨”之间是断裂的,无论从观念到表达,都显得南辕北辙,然而正应了“画如其人”这句老话,不管是“实验”也好,“传统”也好,在邵戈那里都灌注了一种基本精神,即冷静和理性的表达。在技巧上,则转变为对“制作”的热衷。换句话说,邵戈在不同范围里的创作都取决于他本质上的同一,他成功的两次踩入了同一条河。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李小山:邵戈一如既往地在弄他的“城市垃圾”,构图、造型更加讲究,技法的独创性及难度也在逐渐增加,他雄心勃勃地打算在“实验”上进一步深化,并且其题材也在日益丰富和扩展。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李小山:艺术表达的境界在于画家的悟性和理解,外表终究是外表,就像样式仅仅是样式一样,在不同的画家那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邵戈顺利地绕开刻板和僵硬的泥潭,他找到了平衡点:在深入刻画和保持灵气之间获得了双赢。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贾方舟:邵戈的《城市垃圾》即非传统意义上的套路,也非传统格局中的模式。它展现的是一幅都世人生存环境和人文空间净化的图像世界,是一个现世人生精神的生命景观。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贾方舟:《城市垃圾》的主题并不在“城市垃圾”本身,从释意学的角度看,“一切都是象征”(歌德),“一切都指向另一个东西”(弗兰茨),不论画家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有鉴于观者对那些精神符号所排拒心理,画家又通接近于传统的背景处理加以缓解。疏密有致的空间层次,干湿浓淡的笔墨变化,均是在严格的传统规范中进行,甚至可以说,为给观众留出更多理解的余地。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贾方舟:不妨把邵戈的城市垃圾系列作品称作“都市新水墨”。因为在这批作品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画家与他的生存现实和所发生的种种联系,以及这种生存现实对他所产生的种种影响。“都市新水墨”应该是对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由此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类型的一种思考和回应,应该反映的是都市人的生存困境和生命焦虑。都市新水墨应该是传统水墨的一种现代方式,应该是具有都市人文内涵和都市形式趣味,并与都市文化相匹配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邵戈正是在为建造这种新的文化类型做出贡献的艺术家。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贾方舟:从心理学角度看,《城市垃圾》是一种“经验”的产物。但从风格学角度来看,《城市垃圾》则属于一种“超验”的艺术。因为他所提供的视觉图像是画家精神与状况的幻化,一种是曾相识却有全然陌生的图景,甚至包括那些平涂的色块,也似乎具有一种超然的意义。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马钦忠:画家社会职责的履行最终还是要通过绘画来实现。通过绘画的各种文化资源的使用与开拓,组织具体的启发人们社会良知和审美智慧的视觉文本。正因为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邵戈非常重视他的绘画语言纯度的提炼。他知道,所有的艺术观念和文化观念的陈述最终都必须落实在语言层面才能生效。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鲁虹:邵戈与许多现代水墨画家最不同的一点,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能够自觉地关注公共实物,关怀人类命运,守护社会良知,并就危机公众生存的重大问题表现强烈的批判意愿和姿态。恕我直言,在这整个水墨画界都是不多见的,而且,这样的起点,是他明显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水墨画家。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鲁虹:在邵戈充满现代意识作品中,人们可以重新认识水墨画的表现力。而邵戈给画家的启示是:要给水墨画重新注入活力,重要的是使自己的艺术活动直接卷入到当代文化中去,并与大众共呼吸。这样做,远不是为了一种素材,而是为了在对现实的体验、反省中寻找到新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王进玉: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城市垃圾系列的重点刻画,来反映现代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邵戈的作品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人文范本。他怀着一位文人画家所具有的高度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站在当代人的角度来反映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来关注当代人的行为道德,来解剖当代人与当代社会存在的某些陋习与丑恶。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王进玉:邵戈始终保持着对整个美术发展史的清醒认识、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艺术探索的敬重之心。所以他的每一回水墨语言的尝试,每一种结构关系的处理,每一块材料色彩的搭配,甚至每一次主题主旨的赋予,都极为严肃和谨慎,都是“以‘生命感’来作为全部艺术活动的基础”。
△“城市垃圾”系列作品
王进玉:在邵戈的现代水墨作品里,有书写、有泼墨、有勾勒、有渲染、有拼贴、有喷射、有拓印、有加粉等众多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功能,以及内涵孕育与视觉冲击的双重效果。另外其画面多以黑白灰做为主色彩,既吻合城市垃圾的实际色调,又反映了从黑暗题材作品里爆发出的那种对生命之痛、对社会之恶的冷冷拷问。
△《幻影》
王非:邵戈都市题材的创作,摒弃了旧有的图式与技术,以全新的水墨语言开拓都市文化的新景观。由此,以一个当代人的身份,跻身于水墨实验的前沿,并确立他在这个领域的成就,用他的话说就是到达“山顶”,并占领这个阵地,拓出一条新路。当然,这种自信更多来自他对传统的掌握以及作为社会人的责任。
△《圣山》
王非:无论是新水墨还是传统水墨,邵戈皆赋予高贵的文人气质。他学古,最终不依赖古人,而是体悟笔墨的精神。他将这种精神蕴涵在都市水墨的语言结体当中,以实现人生的艺术理想。他是位经营画面的高手,他所有的画都设定在虚拟的场景之中,在他的笔下一切都那么完美、那么如意、那样的吉祥,包括《城市垃圾》《软影》和《天地狱笼》等系列。
△《天堂》
杨小彦:邵戈对情怀不像某些美丽的孤独那样平和。我只能说,他的画中有一种真诚和直迫人的气势,不容回避也不能回避。从这个意义上讲,邵戈一下子冲出去了许多,虽然他还在用水墨的“语言”。
△“后知后觉”系列作品
张弛:邵戈在他的现代水墨创作中,他所追求的是物体与感情之间的一致性,是现代性,而追求艺术的现代性就是追求现代艺术的提升。
△“后知后觉”系列作品
李林:邵戈画面中的生存实际上就是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所推重的“生态学的生存”,他的创作是荣格所说“扎根在画家心中有生命的东西”,依靠其能量负荷,画中之花方能“溅泪”,鸟方能“惊心”。
△“后知后觉”系列作品
李林:他的现代水墨系列画作,表达了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感性,同时关照到了现象后面的本质。邵戈坚信现实关怀对於画家是一项深奥的、基本的操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后知后觉”系列作品
李林:在诸如《城市垃圾》系列中,传统方式的水墨特徵大大减少,在一种混乱和反讽式的气氛中,画家把自己赶到前台充当着观众的代言人。在这部戏里,表演者和观众消融在了一起,共同进入了一种真实的反讽之中。剧场明目张胆地被改造成了“道场”,对水墨形式孜孜以求的实验被对思想的狂徒式的张扬所取代。但是需要提醒读者的是:邵戈不是用这样一个剧场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他自己也并非用刺激来填补空虚的“戏子”,在这个戏剧性的“架子”里,盛满了对现实的辛辣的反讽和沉重的忧思。所以,邵戈在这场表演中,再怎么背叛传统水墨的路数也不算过分。
△“后知后觉”系列作品
李林:我觉得在针对诸如《城市垃圾》系列画作的诸评论中,把这些作品仅仅定位成“新水墨的美术文本”,是对邵戈的最大误读甚至是亵渎。在我的视野里,《城市垃圾》等系列画作是一个超出了美术文本的、以精神病态方式言说的信仰文本。
△“后知后觉”系列作品
二、传统绘画篇
李小山:邵戈传统画作的价值在于--在当今这样的多元化、多样性时代,在艺术呈现出五花八门各种新东西层出不穷的时代,他把原汁原味的传统样式端给大家品尝。“原汁原味”并非原封不动,在他笔下,深入刻画是依据他对传统样式的深入理解。按邵戈本人的说法:传统的魅力是整体性的,不是一笔一墨的问题,对传统技巧的掌握也不在于某些局部,而在于整个画面的气息,古人说的气韵生动确是至理名言。
△金版山水作品
△金版山水作品
△金版山水作品
邵彦:邵戈的这批作品,用的纸地材料全部是金笺,华丽的洒金甚至泥金,这种材料从明代中期开始流行,纸面完全不吸水,每一笔的起落迟速都一清二楚,容不得半点犹豫混沌,古人也未必能很好驾驭,邵戈却举重若轻,笔笔都交代清楚,处理干净,皴线组织得有条不紊、疏密合宜。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尤其是考虑到他的前卫背景,相信他近年对临古下了很大功夫。
△金版山水作品
△金版山水作品
△金版山水作品
△金版山水作品
王进玉:邵戈不仅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力,以及多方面的绘画才能,对传统花鸟、人物、写意山水等均有着精湛的笔墨表现,而且对前沿艺术和实验水墨也有着大胆的尝试。他一方面立足传统,在传统的广阔空间里深入汲取营养,并试图找到能够与古人进行自由交流的情感密码和笔墨语言;另一方面又积极创新。他带着独立且成熟的思考,以及一位艺术家特有的担当意识和牺牲精神,用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来进行绘画的前瞻性探索与变革性实践,无论在使用的工具上,还是在绘画的题材上,无论在笔墨色彩的运用上,还是在主题主旨的赋予上,都有着崭新的、与众不同的表现。
△写意山水作品
△写意山水作品
△写意山水作品
△写意山水作品
△写意山水作品
王进玉:邵戈说“我们应该完整地理解与把握传统的深厚存在与内在精神”,我认为他所说的“完整”,其中既包含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纵深研究,也包含对传统绘画姊妹艺术的横向介入,比如传统的书法、篆刻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应尽可能地有所涉及,这样才更有利于自身底蕴的积淀和艺术水平的提升。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写意花鸟作品
△写意花鸟作品
△写意花鸟作品
△写意花鸟作品
△写意花鸟作品
王非:在众多水墨画家中,邵戈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应该说,他是较早一只脚真正踏进传统的人,而且陷得很深。在传统继承上,他有较深的文化承脉关玒,他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是时下许多人不能触及的,并且他涉猎的绘画门类广泛,无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他都认真研究和对待,一花一鸟、一石一树,皆能按古法口诀要求自己。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对待传统的态度。反叛,需要勇气和能力,反传统,首先要掌握传统。这种认识的形成,导致了邵戈良好的创作心态与信心,面对一笔一墨他从容自得,没有任何浮躁之气,这与他强烈的个性形成极大的反差,也折射出邵戈对待传统的浓厚兴趣。
△写意花鸟作品
△写意花鸟作品
△写意花鸟作品
△写意花鸟作品
△写意花鸟作品
△写意花鸟作品
杨小彦:传统的绘画形式总是不能让他尽性尽情,让他释怀,让他轻松。我猜想他在画中的所作所为,全然是他的某一种生活,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与他所热衷的传统形式接不上关系。过往的绘画只是工作,但却不是抒发。
△写意人物作品
△写意人物作品
△写意人物作品
△写意人物作品
△写意人物作品
杨小彦:邵戈受到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对传统的诗书画印都有接触,甚至都有精到的实践。他的印刻得变化多端,出神入化。看他的印,知道他在这些方面很花了一些功夫的,他的画多是从元画明画中化出来的,对於传统笔墨颇有点耿耿於怀、依依不舍的样子。书法从碑帖中化出,看似不经意,其实是全力以赴的结果。最为有趣的是他的“诗”,那是一种“打油诗体”,像哼出来似的,朗朗上口,三教九流,什么都可以入诗。
△人物写生作品
△人物写生作品
△人物写生作品
△人物写生作品
△人物写生作品
△人物写生作品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